厄立特里亚地图
厄立特里亚简介
  • 厄立特里亚国位于非洲东北部,西邻苏丹,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隔红海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相望,扼红海进出印度洋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国海岸线长1200千米。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部平原由西北向东南缓倾。马雷布河为最大河流。
      厄立特里亚的旅游业历史悠久,也是目前厄立特里亚唯一赚取外汇的服务行业。早在14世纪时就有欧洲旅行家在这一地区游览。阿克苏姆王国的大部分区域在厄立特里亚境内,目前尚存不少遗迹。地形多样,自然景观丰富。阿斯马拉、马萨瓦、阿萨布和达赫拉克群岛为有名的旅游点。但连年战乱,旅游业受到破坏,现在仍处于恢复阶段。1996年来厄立特里亚旅游的人数为41.6万人,比上年增加31%;1997年旅游收入比1996年增加75%。厄立特里亚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高达61.2%,其中旅游业的贡献起重要作用。
      厄立特里亚境内中心地带为海拔1800~2500米的高原,向西至苏丹逐渐倾斜,向东至红海平原陡降。草原与半荒漠广布,沿海有狭长平原,海滨多珊瑚礁。最大的河流是马雷布河,全长440公里,流域面积23455平方公里。高原地区气候温和,凉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为15℃,热季(5月至6月)气温为25℃。东部和西部平原地区气候炎热,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高原和西部地区全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东部除阿斯马拉东北有一狭长的多雨带外,大部分地区雨量不足,尤其是红海沿岸平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干旱,呈沙漠状态。
      厄立特里亚独立后,注重政权建设,加紧经济重建,政局保持基本稳定。政府先后于1994年和1997年进行两次内阁改组。1997年厄制宪议会通过了新宪法。1998年2月19日,厄人阵党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九次会议,讨论了人阵党中央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厄政治、经济形势报告和工作报告。5月,与埃塞俄比亚爆发边界冲突,两国严重军事对峙。此后,政府集中力量处理冲突问题。6月,国民议会召开第十一次会议,讨论厄埃冲突及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会议认为厄埃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埃塞侵犯厄主权、破坏国际公认的边界及其对厄领土的公然入侵。重申危机只能通过和平的、法律的方式来解决;要求勘定边界、通过仲裁解决纠纷、边界地区非军事化、无条件停止敌对行为、开始直接对话。谴责埃塞政府侵犯厄人人权。
      厄立特里亚境内公路总长4000公里左右,主要有马萨瓦至特瑟内、阿斯马拉至默克莱(埃塞提格雷首府)、阿斯马拉至阿克苏姆三条柏油公路。从独立到1997年的6年时间内,厄立特里亚已投入4.4亿埃元用于公路建设,路况有大幅度改善。1996年有客车1391辆,出租车1197辆,卡车及油罐车6386辆,小轿车14054辆。货运业是私营企业。1994年的货运物资量由上年的283982吨增至489321吨;汽油等燃料的运输量由上年的65429立方米增至117287立方米,增长79%。原来只有306公里的窄轨铁路,由阿斯马拉起,东通马萨瓦,西至阿戈达特,在战争中遭到破坏,而被废弃停用。1994年在马萨瓦修复5公里铁路,开始运行。阿斯马拉机场是厄唯一的国际机场,能起降波音757、767及空中客车等大型客机,于1991年8月恢复使用。亚的斯亚贝巴至阿斯马拉每天有两个航班往返。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从亚的斯亚贝巴至伦敦、法兰克福、罗马和吉达往返班机均在阿斯马拉停靠。此外,也门、苏丹、德国航空公司均有定期航班飞阿斯马拉。港口有有马萨瓦与阿萨布两个重要港口。马萨瓦港为红海天然良港,拥有6个泊位,可停靠万吨级远洋货轮;1996年货物吞吐量达300万吨,集装箱3.3万个,比1995年增加22%。阿萨布港为人工港,战争时期一度关闭,1991年7月厄立特里亚临时政府加以启用。1994年进港船只411艘,比上年增加29.2%。来港货运量达723?563吨,比上年增长12%,运送旅客1167人次,比上年增长163.8%。自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爆发边界冲突以后,厄立特里亚港口货物吞吐量及收入减少。
世界各国
  • 【亚洲国家】
  • 【欧洲国家】
  • 【非洲国家】
  • 【北美洲国家】
  • 【南美洲国家】
  • 【大洋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