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地图
科特迪瓦简介
  • 科特迪瓦位于西非,东接加纳,南临几内亚湾,西及利比里亚和几内亚,北邻马里、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曾是最繁盛的西非热带国家之一,但由于政治腐败,加上缺乏改革,国内的骚动、内战频仍,致使经济一蹶不振。全国约有60个部族,主要分4大族系:阿肯族系(约占42%)、曼迪族系(约占27%)、克鲁族系(约占15%)和沃尔特族系(约占16%)。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全国大部分地区通用迪乌拉语(无文字)。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人口的40%信奉伊斯兰教,27.5%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拜物教。
      科特迪瓦重视教育事业。1992年教育经费占国家行政预算的42%,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成年人的文盲率1995年为60%,小学入学率1996年为71%,中学入学率为24%。读到四年级的学生占该年龄组人数的百分比1991年男生为85%,女生为83%。有大学10余所,在校生3万余人。科特迪瓦国立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设2个分校和7个学院。此外,在国外就读的学生4万人。政府还组织在职人员进修和职业培训。全国有报刊20余种:《博爱晨报》和《象牙晚报》为官方报纸,其他各党派发行的报刊有《道路》日报和《民主党人》、《爱国者》、《我们的时代》、《新报》、《新视野》、《祖国》等周刊。科特迪瓦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1961年6月2日成立。科特迪瓦国家广播电台是国家电台,分一台和二台,用法语和当地语言广播。“希望电台”为私营的天主教电台,1991年3月开播。科特迪瓦电视台为官方电视台,分电视一台和电视二台。电视一台于1963年8月开播,电视二台原为电视一台的第二套彩色节目,1973年8月开播,1991年11月正式独立成台。
      科特迪瓦地势由西北略向东南倾斜。沿海地势低平,多红树林沼泽、沙洲、潟湖;内陆多为海拔400米以下平原和低高原,西北边境几内亚高地和西南边境宁巴山山地较陡峻。西北部为海拔500-1000米的芒达山和丘里山地,北部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东南部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泻湖平原。全境最高峰宁巴山(科几边境)海拔1752米。属热带气候。北纬7°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7°以北为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6-28℃,自北而南年降水量1,000-2,400毫米。森林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多猿猴、象、河马等野生动物。
      科特迪瓦1986年以前曾译象牙海岸。中世纪时期曾建立过一些小王国,如宫格王国、印德尼埃王国、阿西尼王国等。11世纪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宫格城,为当时非洲南北贸易中心之一。15世纪后半叶,葡、荷、法殖民者相继入侵,掠夺象牙和奴隶,沿海一带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场。公元11世纪,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宫格城为当时非洲南北贸易中心之一。13-15世纪科北部曾隶属于马里帝国。15世纪后半叶,葡、荷、法殖民者相继入侵。掠夺象牙和奴隶,沿海一带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场。1475年葡殖民者命名该地为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1842年沦为法国保护地。1882年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1893年10月法国政府通过法令,确定科为法国的自治殖民地。1895年科被划入法属西非。1946年被划为法国的海外领地。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7日宣告独立,但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1961年4月脱离“法兰西共同体”。1986年1月1日起,国名中文改译为现称。独立后的20-30年间,科特迪瓦国内一直平稳,和整个黑非洲动荡不安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正因如此,90年代初,美国合众国际社曾将科特迪瓦称为“黑非洲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尺”,法国人更是将这个曾经看不上眼的前殖民地,亲昵地称作“法兰西后花园”。
世界各国
  • 【亚洲国家】
  • 【欧洲国家】
  • 【非洲国家】
  • 【北美洲国家】
  • 【南美洲国家】
  • 【大洋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