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辛基地图
赫尔辛基简介
  • 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本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市区面积448平方公里,人口48.4万。大赫尔辛基面积1145平方公里,人口116.5万(1984)。海岸线曲折,外有群岛屏蔽。虽地处北纬60°,但因受海洋影响而气候温和。夏季平均气温16℃,冬季-6℃。始建于1550年。1640年南迁至现址另建新城。1809年芬兰并入俄国,1812年成为公爵领地首府。当时人口不足5千。1917年芬兰独立后成为首都。
      赫尔辛基最著名的建筑群要属位于市中心参议院广场上的赫尔辛基大教堂及其周围淡黄色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数百级台阶上的白色教堂大圆顶巍然耸立,气宇非凡。广场前面,那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的雕像被风沐雪,仿佛向人们展示它当年的风韵。大教堂附近的南码头是停泊大型国际游轮的港口。位于南码头北侧的总统府建于1814年,沙俄统治时期是沙皇的行宫,1917年芬兰独立后成为总统府。总统府西侧的赫尔辛基市政厅大楼建于1830年,其外观至今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南码头广场上有常年开设的露天自由市场,商贩在这里出售新鲜水果蔬菜、鱼肉及鲜花,还有芬兰刀、驯鹿皮和首饰等各种传统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是外国游客观光游览的必到之处。
      赫尔辛基市内街道宽阔,美丽清洁,到处是苍翠的树木和如茵的草坪。市中心大街的街心花园里繁花似锦。市内建筑物风格独特,多用浅色花岗岩建成,故有"北欧的日都"之誉。在市区南端,有一座天文台山,从山顶可以俯瞰赫尔辛基市容。坐落在市区南部海湾 6个岛屿上的芬兰堡,原是一座海上军事要塞,1748年至1788年瑞典统治时期建成,1808年成为俄国驻军地。要塞的中心区狼岛和库斯唐米埃岛上,构筑了复杂的明垒、暗堡、炮台、大炮、石墙、兵营和庭院,成为芬兰极富有特色的历史古迹。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南码头广场上有一个圆型喷水池,池中有一尊裸体少女青铜像。她面向大海,左手托腮,静静地凝望着芬兰湾。她端庄秀丽,温柔娴雅,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大海女神-一阿曼达。赫尔辛基大教堂是路德派新教的教堂,也是这座城市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数百级台阶上的白色 教堂大圆顶巍然耸立,气宇非凡。广场前面,那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的雕像被风沐雪,仿佛向人们展示它当年的风韵。西贝柳斯公园隐没在丛林深处,它是以著名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公园中央,有石刻的西贝柳斯纪念碑和一具大型音乐铜管。每年6月都有"西贝柳斯节",即以这座公园为中心,举办7-10天的各种音乐会。
      赫尔辛基是公元1550年创建的,芬兰最初是瑞典的领地,芬兰这个名称就是瑞典语“新发现的地方”,芬兰人自称为“苏米”人,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为了和汉莎同盟的城市塔林争夺贸易,于1550年在塔林对面的波罗的海海岸修建了这个城市,命名为赫尔辛基,开始了她的历史。当初建城时,地区的不毛贫瘠、战争和疫症的爆发都阻碍了赫尔辛基的发展。由于1561年古斯塔夫一世攻占了塔林,赫尔辛基就没有发展的意义了。所以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赫尔辛基仍然维持在一个海边小城镇的规模,相比于其它在波罗的海沿岸繁荣的贸易中心来说,赫尔辛基的确是相形见绌。1710年,它惨遭一场瘟疫的灾难。3年后,初具规模的赫尔辛基城被一场大火烧毁。斯韦堡海军防御工事的建设提升了赫尔辛基的地位,1808-1809年,瑞俄之间的最后一次战争时,赫尔辛基又经历了一场大火,1/4的城市被毁。直至1809年俄国于北方战争打败瑞典,合并了芬兰,成立了自治的芬兰大公国之后,赫尔辛基才正式开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城市。
      赫尔辛基是欧洲夏季旅游胜地,尤其在夏至前后的白夜期间,由于地处高纬度,夏天太阳只落下一个小时,但气温不高,气候凉爽,港口外几个小岛更是游泳的好地方。但冬季常为阴天,太阳仅在空中持续几个小时,可是由于大西洋暖流,气候并不寒冷,比北京的晴空万里的冬日要暖和得多。北欧几个国家统一的交通法律是,只要汽车一启动,不管白天夜晚,大灯一定要打开。芬兰法律规定,任何建筑,没有供暖设备一律不得施工建设。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一般建筑的窗子都相当大,以便采光,门上都按有气压自动关门的设施。桑拿浴是芬兰人发明的,几乎每家在郊外的湖边都有自己的桑拿屋。芬兰人崇尚古朴,即使五星级旅店的自动玻璃门四边也要镶上雕花木条以示古老,地毯颜色黯淡,赫尔辛基全市找不出金碧辉煌的装饰,市中心还保留砖石砌的旧路,有的酒店内也镶上砖做成清水墙样,打扮的像个砖窑。
世界各国
  • 【亚洲国家】
  • 【欧洲国家】
  • 【非洲国家】
  • 【北美洲国家】
  • 【南美洲国家】
  • 【大洋洲国家】